千岛之国洒汗水 几分辛苦几分甜

发布日期:2015-03-30   作者:姚大明o47   阅读:次   字体:[] [] []

   2014年8月6日,应教育部门及国侨办号召,我踏上了去印尼支教的旅程。 我去支教的金光国际学校位于爪哇岛西北,首都雅加达的西南部,该校是由印尼金光集团投资建立的非营利性国际学校 ,是IB学校。此后便开始了我从事外汉语教学的一段岁月。
  

(一)当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并不容易
  

   回想当初来到金光的生活,完全可以用紧张焦虑来概括。 
   首先,身体上就不能适应。刚来不久,我便出现了肠胃问题。那天没到中午吃饭时间,我就感觉胃疼,以为是饿的,结果中午继续吃了通心粉和布满牛肉粒的酱,也没觉得有多少,但感觉撑得要命。一下午都是胃胀胃痛,呕心想吐,晚上除了两片西瓜什么也吃不下。 不得己采用一周的“饥饿疗法”才慢慢好一点。
   身体上的不适跟工作上的压力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刚开始,可以用忙得喘不过气来形容。上班时间都在争分夺秒。早七点到校,晚四点离校,满负荷,超强度。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学习。
   课堂教学面临挑战。教学内容算是简单,学生学习的都是最基本的中文,但是组织起来,却非常不简单。因为学生学的不是母语,汉语基础也差,我用汉语没法跟学生交流。自己虽说很久以前取得过英语大专学历,但是因为以前学的都是哑巴英语, 口语还勉强应付得过去,听力就不行了,学生讲话我很难完全听懂。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希望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弥补语言沟通的短处。
   而国内的教学经验,与对外汉语教学又有太大差异。在国内,因为教的是母语,可以讲得很深,一节课可延伸的东西很多,也容易吸引学生。在这里,不存在拓展,纵使你再满腹经纶,也无用武之地,因为学生根本听不懂 。学生们具有学习第二语言学生的一切特点:不愿读,不愿写,回家没有语言环境,忘得快,一切靠的都是课堂。所以,如何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学到东西,真是煞费了脑筋,十八般武艺都做尝试,也未必能如愿。问同事问领导,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钻研。      
   而上课节数更是国内的几倍。一周2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常常三节课连在一起,没有下课, 这个班学生还没走,那个班学生已等在教室门口。中午只有45分钟的吃饭时间,还要将堆满课本及作业的讲台收拾停当,把下午要上课的课件准备好。
   会议也多,加上各种培训, 几乎每天都要占据一小时,所以只能把备课任务放在晚上。 即使自己认为已经准备充分了,第二天上课还会有很多遗憾。
   这里的管理都依靠互联网。一到校,学校就发给我们每人一部笔记本电脑,给我们设置好了Gmail邮箱,已将我们加入到相应的用户群中。大大小小的开会啦,相关部门的要求啦,各种通知,全部通过邮件,没有领导亲自告诉你要做什么,所以英文的信件一定要读懂。 刚来的几天光未读邮件就会有几十封,根本没时间看(不像中文看一眼就明白了)。而在这里必须养成随时浏览邮件的习惯。  
   我们每人都有一个ID卡,里面有钱可以用学校的打印机等,但限制数额,没有钱了,必须自己通过电脑的HelpDesk再申请, 都要用英文沟通。教师所需要的办公用具小到一只马克笔都要通过HelpDesk用英文申请。几乎每一分钟都要用电脑,上课啦,收发邮件啦,几乎每天都要打印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但是学校发的电脑是苹果系统,从来没接触过, 文字输入啦、表格制作啦都要重新学习,问题是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我常常是一边拿着Mac一边奔跑,或请同事帮忙,或找IT,脑子还要想着如何用英文交流,没有一刻闲着。光自助打印机处已去过n次,因路径都是英文,遇到新情况还是只有找人帮忙。 
   初来乍到,没法不晕头转向。
   真的不想多回顾当时马不停蹄奋力完成工作的疯狂。好在我还是较快地适应了这里的教学,到第二学期(这里,一年有四个学期),已经习惯了这里的节奏,感觉到比较顺手了。抽空,还可以去参加一些活动,听听别的老师的课了。

             

(二)西方教师的教学值得品味 
   

    在能够胜任自己的教学之后,我便努力抽出一些时间去听课。一直对西方教师的教学比较好奇,想象中应该是讨论居多,比较活跃,不像我们国内的课堂,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听讲。 
   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我发现,我的这种认识有点偏颇。西方教师的课堂虽然讨论和动手偏多,但是真的比较安静,学生很喜欢思考。
   现仅撷取一个课例,聊谈感受。
   课例:英语课,学习形容词。时间:90分钟。
   首先,教师设置一个任务:请学生提20个问题,猜教室里的一个物品。教师提醒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学生纷纷从颜色从气味从冷热的感觉从闻起来的味道来提问,最后猜出是空调遥控器。这算是热身阶段,让学生初步知道描述一个物品原来是有很多形容词可供选择的。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把形容词加到句子里:“钢笔在桌子上。” “我妹妹有一个小狗。”学生讨论,然后回答,加了很多形容词扩充句子。
   再是教师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体育明星Jonas,请学生用形容词表现他,学生找了很多词:危险,勇敢,强大⋯⋯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每人选择10-15个词描述自己,限时12分钟。学生先在本子上静静地写,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已经找不到词语表达了,就安静地走到教室的最前面,几个人聚在一起小声地讨论,会写了,又回到座位继续写。时间到,教师要求学生口头汇报。
   课堂的最后一项是将刚才描述自己的词语在电脑上做艺术化处理, 去教室外的打印机处打印成彩页,贴在作业本上。有的学生做得快,很快完成了,教师便在教室里读起了故事,已经完成的学生静静地听着,教师还时不时会提问学生问题,看看是否听进去了。速度慢的学生还在专注地做自己的事,下课前也完成了任务。
   90分钟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学生动静交替,动脑又动手,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小组讨论,既有知识的吸纳又有成果的展示。
   这节课设置了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学生自由发言,也都有思维碰撞的讨论,没有意义的发言基本没有,学生互相启发,每个环节完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多角度在实用的层面,真实地感受并实践着什么叫形容词。
   受到这节课的启发,我也采用任务分解的方法改进了我的课堂,让学生一步步上台阶,学生果然学得更有兴致。
   我发现,西方教师的课堂虽然都伴随着很多讨论,但是学生都是经过思考的或是真正有疑问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谨慎。在小范围讨论时,又唯恐惊扰到别人,所以课堂上才如此安静。当然,我们不能以安静与否评价课堂效率,我只是觉得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是一个能够引发学生专注学习的课堂,怎么做到专注?唯有在课堂节奏的安排,课堂内容的设置,课堂方法的选择上适合学生,不是外力使学生专注,而是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力量, 让学生专注地思考,专注地讨论,专注地做事, 从而才使得课堂内容饱满,不流于形式,学生才会学有所得。

          

  (三)丰富的学生活动
   

    这里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每周都有一节课是学生集会。
    集会的目的,是让学生展示自己。集会分学科分年级 。一年四个学期,中文就有四次集会,有唱古诗的,表演武术的,课本剧的,唱中国歌的,跳中国舞的,用短片介绍学生去北京游学之行的,形式很多。印尼语的集会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像表演印尼民间故事的,跳民族舞,唱民族歌曲的。   
    学校还常常会进行一些庆祝活动,像印尼的独立日,中国的春节。还会举行一些小型的展览会,主题自定。可以是各国知识介绍,也可以是当地小吃,不一而足,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介绍,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和老师还会给学生一个评价。有时还会举行各国食品展卖,学生自己摆摊,制作宣传标语,自定价格,听说一个中国饺子可以卖到好几块钱(以人民币算),生意还好,赚了大了。
    每学期,学生都有户外活动(trip field),去动物园植物园等,都由教师和学生决定行程,学校不做统一安排,有的远到巴厘岛去考察民风,带队的老师回来都晒得黑黑的。
    2014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
    早几周我们就得到通知,要求大家准备服饰。有的老师买了魔鬼的衣服,有的买了面具,有的买了牙套,有的买了发箍。我呢,想到回中国也不过这节了,所以什么都没买,制作了一个南瓜面具准备套到头上。可巧,学校的库存里有天使的翅膀、头饰,还有魔棒,于是,当日,乐颠颠把行头戴上,一路上居然还有赞扬声。心里想,学生吗,得给一点温暖的正面的,那些魔鬼呀什么的,有什么好的?
可是,后来证明我错了。
    在学校一入门的大厅,用黑条长布隔断,长长地垂下,感觉到阴森神秘。时装秀在这里举行。
    下午2点,舞台上一个个学生闪亮出场,各种各样的“魔鬼”在舞台上摆出各种吓人的造型;有的虽然不是魔鬼但却很丑陋,一走一瘸,脸上布满“血痕”;有的索性全身缠满了印有“血迹”的纱布,头发凌乱;有的穿着蓝色的服装,戴着医生的帽子,救死扶伤来了;有的戴着假发,露着两个大牙,龇牙咧嘴往观众看;有的是蜘蛛侠,连转几个圈,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各种造型,看得人眼花缭乱,场下或惊异或快乐的叫声和笑声迭起。
    老师的表演也毫不逊色。瞧,一个女巫上台了,她戴着长长的指甲,不停地向台下张牙舞爪。浓妆下可怕的面庞,长长的金发披散,但是观众们没有惊吓,只有掌声和快乐的笑声。再看,一个小魔被人拉着上台了,他是在学生一声声“Mr. Tang”的热情呼叫中上台的。所谓的小魔实际上是一个大个子老师扮演的,他在肚子处画了一个人头,胳膊用提线木偶的方法以脚的走动带动,肚子上面部分则用他的手用一块大围巾撑着挡住。所以看上去是一个小人头上撑着一个大布幔,实在巧妙极了。
    我正在热情观看,一个全身穿着白底紧身衣的大魔突然来到,吓我一跳,原来他要跟我友好地握手,呵,一个家长也来助阵了。时装秀前还发现他在教室的门前晃,吸引了很多学生们惊恐而好奇的目光。
    最受人欢迎的应该是C老师扮演的恶魔了,他全身穿着黑袍子,戴着黑的骷髅面具,再把黑色的尖帽子戴上,真的像极了魔鬼。当初他准备吓我一下的,我连问几句,他都不回答只摆出狠样, 还真的被吓住了。他一亮相,学生们立刻跑过去,有点害怕,有点好奇,不停地问:“你是谁?”有的学生还要急着跳上去拿下他的面具。一二十个学生簇拥着他,当C老师将面具揭下时,学生们快乐极了。
    我发现,万圣节行头一定要吓人一点的,而且是温柔地吓一下,再揭开谜底——我是谁。你会觉得原来丑陋并不那么令人厌恶,魔鬼并没有那么可怕,心里觉得会格外温馨,连这些东西都不可怕,我还怕谁?
     从而,孩子的心灵会得到成长。
     接下来,是老师发糖,孩子们每人都提着一个大口袋,到一个个教室,嘴里说着:“  trick or treat ”,我们就给糖。给的少了,有的孩子不走,还要给,有的又回来一趟,重新要。最后,每个学生都满载而归, 口袋里都装满了一大袋各种各样的糖果。
    整个一天,从校长——装扮成女王,到普通教师,大家都在投入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陪着学生们尽情地在玩中体验, 在玩乐中成长。
    万圣节,让我感受的不仅是快乐和新奇,更让我感受到倾注其中的爱意。
 

       

  (四)教师培训有特色
    

    因为是IB学校,所以老师们的教学必须要能够符合IB理念,因此学校会常常培训,除每周至少两次的会议之外,我们中文老师每周还会由IB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一次特别培训,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接轨。
    除了IB培训,还有多次的IT培训,如介绍google的一些特殊功能,像google drive 中如何分享文件,制作学生可以在家里回答的选择题啦,等等,还会介绍一些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网站。
    以上的培训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另外还有一天的集中培训,学生放假。我发现他们的培训也大都跟上课模式基本相同,先抛一个问题出来,大家讨论,再给出建议。比如,有一次,讨论的是反欺凌现象。先是放了一个学生受到种种欺凌现象的片子,然后让教师讨论,最后校长给出了详细的防欺凌的方案,包括学校的角色、学校管理者、父母的、教师的、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使用反欺凌措施的策略等,请老师阅读后,对方案再进行讨论。
    另外校长还会组织一些经验交流,如请大家讨论以前在国际学校的一些经验。还会请老师自愿报名介绍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教学资源。例如,在2015年2月的集中培训中,Robert老师主动进行经验分享,他全面介绍了一个可供学生阅读的网站:razkids ,并且培训后将我们这些老师也都加为他的学生,对于我们中文老师来说,这个网站是学习英语的好媒介。
    在培训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游戏活动,如破冰游戏( Ice Breaker Games)。一张A4的纸上,打上十六个表格,里面列出了若干填写项目,如“硕士学位”,“在四个国家居住过”,“喜欢印尼食物”,“喜欢舞蹈”,“喜欢唱歌”,“喜欢远足”,“喜欢潜水”,“单身”“在南美居住过”,等等。游戏开始,大家纷纷请别人在自己的纸上符合条件的地方写上名字,一个格子只能写一个名字。很快地,有的老师就完成了,嘴里念着“bingo”,我呢,经验不足没有来得及,还有两个没填,不过,也挺满意了,有十四个人填。这种游戏能够迅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大家都挺兴奋的。
    还有就是增强正能量的“贴绿手”游戏。绿手贴在每个教师的背后,其他教师写上最想对这位老师说的话,当然写的都是正能量。我的绿手里就写有:“谢谢你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位年轻的中文同事写的;“You  are so sweet,I like you”,这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老师写的;“nice to work with you here”,这是一位有8年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写的。⋯⋯我想,每个教师应该都会收藏好这样一只能够传递温暖和感恩,能够提供更多工作动力的“绿手”。

              

 (五)异域风情
   

    宰牲节到了。
    10月5日是伊斯兰教的宰牲节。上午去菜市,发现有很多椰子叶做的(很像竹编)像装鸟的工艺品,一打听,说应该是煮饭供宰牲节用的。10月4日晚,祈祷进行了一夜。其间既有阿訇的浑厚的声音,也有孩童稚嫩的童音,还有妇女高亢的吟唱。其中很多句子的旋律不停地重复,有点像牛羊被宰前的鸣叫,也许正是在为牛羊祈祷吧。
    第二天,看到食堂的几个小姑娘戴上艳丽的头巾去参加庆典。雅加达的一条主干道都被占去,行走着密密麻麻的信徒;在另一条街道上还看到一部分人整齐地坐在马路上,正在集会。还看到了一些牛羊,据说是有钱人买去,分给穷人,一般一人一斤左右吧。我这才想起周四去移民局办手续,路旁边有很多羊,看来大都是为庆典所用了。
    宰牲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来源于一个舍子感动神灵的故事,与圣经中亚伯拉罕的故事基本相同。伊斯兰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开斋节,庆祝斋月结束。斋月期间,据说太阳出来之后就不准吃东西,一直到晚上才给吃,其间连水都不给喝,口水也不许咽,还要正常上班。因此,那一段时间,晚上饭店的生意格外好。
    因为依照的是伊斯兰历法,所以每年宰牲节的时间按阳历算都不相同。
    现在已经习惯于伊斯兰教的一天五次阿訇的吟唱 。每次听着远处传来的吟唱,我都能感觉到一股无比虔诚的力量。据说,有信徒赌博了,阿訇是可以直接动用武力教训的。这里,没有酗酒,看不到赌博,看电影的人很多。人们比较朴实,生活比较简单,也许,精神丰富了,对物质的需求也就少了吧。
 我也入乡随俗吧,让精神更加强大。 物质上吗,多吃点水果就满足了,更何况楼下就有随手可摘的莲雾,香蕉,看看也就饱了。
   印度的排灯节
   2014年10月23日,是印度的排灯节。
   早些日子,就看见这几栋楼里的印度人家的门前亮起了一串串彩灯,布满门廊,非常显眼,煞是好看。
   10月23日晚上睡得正香,就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一看已是夜里十一点多, 还听到一阵阵孩子们的笑声。打开门,往楼下一瞅,深更半夜的,是那几个印度孩子都在跑着笑着,几个印度老爸在放鞭炮,几个长衣长裤的印度妈妈还在悠闲地散步呢。
   鞭炮声大约半小时后才消失。
   后来听说,原来印度跟这边的时差好像也是一小时,这里十一点多,正是印度的凌晨,他们排灯节放鞭炮,就如我们大年初一凌晨放鞭炮的道理一样。
   排灯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连平常会开火的印巴边界都会互赠糖果,以示友好。过节时家家张灯结彩,据说很多鞭炮都是中国制造。印尼的鞭炮烟花等很贵,相当于国内十几倍的价格。
   第二天,我没有看到那个在我们学校上学的印度孩子,大概实在是起不了床吧,给自己放假去了。
   说起印度人,觉得她们女性的穿着真的很奇怪,及膝的长裙里面还套着一个长裤,据说,女人不能让人看见腿。而且,我们这里住的几位妈妈都很胖,据说胖也是财富的象征,家里有钱有地位就要胖。不过,在印度生个女儿可太赔了,嫁妆贵得不得了。印度女孩天生能歌善舞。我们这里住的一个小女孩,上次看她在舞台上演出,简直就是天生领舞的角儿,眉眼传情,动作特别到位。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独特于民族之林的地方,我们所应有的态度就是尊重。
   这也许也是那晚虽然我被爆竹吵醒,仍然能很快入睡的原因吧。
   感受party
   每个月,中学部的Latin校长都会举行party,她会发精美的帖子,详细地标明路线,欢迎全校老师及家属参加。Latin校长安排的 Party 是一天时间,她的住处是一个两层的大别墅,房间很大,很多,还有游泳池。当然,佣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参加party的人,饮食自带,与他人分享。
   又是一个周六,中午十二点,在G校长香喷喷的北京煎饼煎好之后,我们就打车出发。 一进Latin校长的家门,我们就获得了明星般的欢迎,先来的人热情的相机啪啪地迎向我们。中文老师齐上阵,包饺子。L老师的馅调得五彩斑斓,好看又有营养;Z和Y老师的擀面皮功夫也实在了得;而我水平有限,只落了个揉面的活,——把面捏成长条,然后交给G校长切成一块块小面团来擀。其间品尝了一位来自墨西哥老师的炸串,串起的是肉辣椒,豆腐,圣女果等,还有任大厨的老外体育老师的烤牛肉——只加了盐和胡椒,但依然很香。还有烤鸡肉,很嫩。
   接着,来了很多人,各种肤色,有的是全家都来了。凡是来的都带了各种不同的吃的,有的带了拌好的意大利通心粉,有的带来的是chees和奶酪,还有饼干。将chees夹到饼干里吃,味道格外好。还有一种水果,好像叫“浓果”,掰开皮,里面一瓣瓣的奶白的果肉,甜甜嫩嫩的。我抽空观摩了咖啡的研磨,还参观了厨房, 惊叹老外厨师竟然把整块十几厘米长的猪排放在锅里煎,还能煎熟,不过,看着那一块块硕大的猪排(还是笃信佛教的L校长叫佣人去买的,买了七公斤!),我们即使垂涎三尺,也没有肚子可以容纳了。其间与一位在国际间漂泊的太太谈心,她说,老外老公喜欢旅游,没有存款,总是换生活地点,唯一的不好是家里用品不方便搬来搬去,托运太贵,这次从北京来,光托运的费用就有几万块。每换一个地点都要添置新的,很浪费。 但她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体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不过,她也担心孩子的成长,特别害怕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因为,才熟悉的同学过几年就要换一下。
  下午四点,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晚上还会有人来,临走时我和热情的女主人拥抱,拍照留念。只在美剧中看过多次的party,今天体验,真的很爽。

     


 (六)月是故乡明
   

    2014年 9月8日是中秋佳节,早晨看了一场精彩的中秋诗会,学生表现不错,尤其是多声部合唱《月之故乡》,很是动听。晚上中文G校长请客。就在我们居住的附近,五分钟的路程,是一家很大的中国餐馆,我们中文部在一个大包厢坐了两桌,里面还有ktv。我们五点半到达,竟然不能点菜,因为3点到6点是他们的休息时间。到六点,懂印尼语的老师点了菜,都是有代表性的中国菜,如叫花鸡,炒春笋,卤水拼盘等。这里禁酒,也没有人提出要喝酒,所以大家点的都是果汁,我要的牛油果和红毛榴莲,都没有,只好要了一瓶混合果汁,里面有西瓜,木瓜,胡萝卜,冰块(这里,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所有的饮料都加冰块的),还赠送一小杯蜂蜜,倒进去,挺好喝的。最后上的甜点牛油果冰淇林和桂圆小布丁很有特色,好吃。吃过饭后,大家忙着唱歌,遇到熟悉的歌曲,不由自主地齐唱,更有美丽的L校长的倾情演唱和动人舞姿,场面热烈。
    平时中文老师都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今天过我们自己的佳节,大家能够相聚在一起,真是说不出的快乐,当然要好好放松一下了。
    回来的路上, 看到时隐时现的月亮,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如我般在翘首看月呢?心中不由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故乡一切都好,故乡的人一切都好,于是,驻足,拍照,在几十张月亮图中,最终选择了三张发在手机相册,希望借月光捎去我对家乡的所有的祝福。
    2014年的中秋,是个温情中浸润着绵绵乡愁的中秋。
周三是9月10日教师节,收到儿子祝福我的短信,很激动,儿子真的很懂事,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有什么比看到孩子的哪怕一星半语更快乐的呢?后来,又收到琼给我发来的12(2)班几乎是全班学生对我的祝福,我可以看到孩子们一颗颗朴实而纯真的心灵,我对他们来说的突然离开,是否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伤害?心里真的有点内疚。尤其是进琦的“长篇”,字字肺腑,还有俊芳的,还有方伟的⋯⋯虽然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字迹也不算工整,但我依然感动得热泪纵横,孩子们,我真的爱你们,真的牵挂着你们,希望你们前路走好。
    周四收到大使馆寄来的庆贺教师节的信件。在展开信笺的刹那,看到熟悉的中文,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多日的紧张劳累与多日积攒的乡愁,混合在一起,一经触发,便泪如泉涌。知道我们在这里不是孤军作战,还有中国大使馆在默默关注着我们,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周五,激动人心的时刻又来了。国侨办裘援平部长来访,大使馆领事和金光集团黄总裁亲自陪同。学校的欢迎规格无比之高。周一布置任务,周三停课训练,周四预演。中文校长,大校长都连续发通知,进行安排。大校长在周四又亲自发文要班主任(home teacher)陪同,协助我们的欢迎仪式。
 此次欢迎仪式特别之处在于地点不固定,领导到哪就在哪欢迎,于是设置了多个场地。 
 第一个场地是大厅,领导一进门先套上花环,接着舞狮。第二个场地,是郑和楼,看中学部的节目《水调歌头》,及书法表演。
    第三个场地是中学部吃饭的旁边的休息厅。领导11点到,我们早在10点半就拭目以待,学生忙着开声,练唱。等中文部秘书 一说领导将到,音乐老师便忙着到门边窥探,不多时,便猫着腰跃到电子琴边,开始演奏。学生来不及笑,就开始演唱印尼欢迎歌曲Rasa Sayange  。
    好几个摄像机灯光闪耀啪啪拍下瞬间。让我激动的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雷部长特别走到我们教师跟前,询问哪位是国侨办派出的老师,我自然出列,与领导亲切握手,接着被引见到裘部长跟前,裘部长非常和蔼也非常有风度,亲切地与我交谈。在一旁的黄总裁还说,这是国侨办派来援助我们的。 临走时,雷部长还给我一张名片,说有困难就找他。
   第四个欢迎的场地是小学部的koi楼,四五年级学生唱《月之故乡》。第五个场地又回到大厅,藏在教室里的二年级孩子马上出来,迅速整队,唱用印尼传统乐器Angklung演奏的《茉莉花》。
 最后是合影留恋。我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合了影,对给我们中秋节祝福的刘参赞表达了谢意。最后,我们依依道别。
    整个过程,我都心潮澎湃。祖国来人了,学校举行这样的隆重的欢迎仪式,表达了对国侨办对中国的尊重。雷部长和刘参赞的关怀,也让我一颗飘零的心感觉有了停靠的港湾。
 9月30日,下午,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我们国侨办有一个人可以去参加当天大使馆举办的国庆宴会。D不想去,我也就没有推辞了。于是穿好正装,几个老师坐着中文校长的车子一路畅通无阻,不到一个小时就赶到雅加达香格里拉酒店。
   汽车刚进入饭店的入口,立刻就看到前面的出租车窗前,大警犬正警觉地东闻闻嗅嗅,无任何异样后,方才放行。我们的小包都要安检。
   进去之后,感到这个饭店档次还是蛮高的,不管是雕塑也好,陈设也好,是硕大的鲜花丛,还是等候入座的沙发,都很大气。我们五点半到的,宴会六点半开始,于是我们几个便到处拍照,一边还参观了纯手工制作的batic(印尼传统花布),印尼木雕等手工艺品。
   终于等到入场,各国使节以及印尼贵宾,大家一律排队,还有中印两国文字的书籍赠送 。
   宴会厅入口,驻印尼大使和夫人,东盟大使和夫人以及其他大使馆的人员都在迎接,纷纷与客人握手致意。
   宴会厅真大呀,靠近主席台处有一个巨大的冰雕,两旁的冰雕是华表,中间雕的是长城,彩灯照射,晶莹剔透。主席台的背景是庆国庆的大红图画,非常喜庆。
   宴会没有开始,大家都只喝点饮料,我也端了一杯番石榴果汁喝着。C老师兴冲冲地告诉我们,他看到印尼首富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后,但见门口一阵镁光灯闪烁,听说最尊贵的客人来了,原来是印尼前总统、将任的副总统、总统顾问、财政部长等来了。爱凑热闹的我也走到了政界要人旁边,扫眼望去,光我附近就有三个保镖。
   在穿着民族服饰的印尼小朋友唱过印尼和中国国歌之后,是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言,他用纯正的英文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非常激动人心,发言过后是喝象征两国友谊的葡萄酒。接着是戴着小黑帽的印尼方宾客发言,也喝了白开水(伊斯兰教禁酒)。
   然后是各政界要人上台切喜庆的蛋糕。我因为站在前面,但见周围及前面啪啪啪响,闪光灯白成一片,记者都在抢拍呢。
   之后,大使宣布开始进餐,于是长长的队伍摆起,大家依次自助取餐,各种美食看得人眼花缭乱,不敢贪吃,每样只取了一丁点,好像没吃什么,肚子就感觉饱了。
   出来之后,又是排队等车,大约半小时之后,我们的车子才排队过来。不过,这中间一直在观看各国大使的车子(上面插小国旗了),也还不是太急。
   坐到车上,赶上了雅加达有名的堵车,一直到十一点才回到住处。
   参加这样的宴会,感觉中国做大国的风范还是有的,低调点说吧,有点小小的自豪。晚上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想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想到走出国门的我们,辛勤的工作也赢得了尊重,想到祖国才是我们智慧和动力的源泉,不由感慨万千啊。
   在国外,更能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存在,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在中国,我们的美食在中国,我们的梦想和期盼也无不是从中国起航,我们的身上流淌着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血脉。我想,不要任何理由,海外的游子一定都会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牵挂着自己的故乡。
   尽管,在千里之外的我常常能看到明月,但是,我知道,再美的明月也比不上故乡那轮。因为——
   月是故乡明。
      

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22329号-1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76号
开办者名称:合肥市庐阳区电化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