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春意盎然。合肥市五一小学将传统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培育百草·诗画品春·巧手制茶”三大板块,构建跨学科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魅力。
板块一: 谷雨百草重养护
在劳动课题组阮后莲、陆定邦老师的带领下,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了“种植园科学管理”劳动实践活动。 老师亲身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植物养护技能。在科学浇水环节,师生根据作物需求调整水量与时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浇水,每日除草松土,确保植物有充足的光照和呼吸空间。学生们随身携带观察日志,用图文记录植物生长的每一个细节,从嫩芽破土到果实成熟,形成完整的生长档案。学校将持续以种植园为劳动教育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悟自然规律,用爱心和智慧播种绿色希望。
在信息技术教师王荣的精心指导下,三年级同学们开展了一项别具特色的植物铭牌制作活动。同学们首先使用“形色识花”智能小程序,对百草园中的植物进行精确识别,了解每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习性。随后,他们利用即梦AI技术,根据所学知识生成符合要求的植物图片。在此基础上,四年级同学将这些素材整合加工,精心制作成介绍植物的专属二维码。最终,三、四年级同学通力合作,将这些数字化成果转化为精美的实体植物铭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科技与自然融合的亮丽风景线。
板块二 谷雨春色诗配画
谷雨时节的细雨,轻柔地洒落在大地上,仿佛尘埃般细腻,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二年级语文教师梁宇老师,运用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唐诗宋词中关于节气的诗词融入课堂, 不仅传达了节气的韵味,也展现了他将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梁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诗词中的韵律之美,更通过手中的画笔,将节气的意境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艺术作品。 随着孩子们画笔的舞动,一幅幅描绘春雨的画卷逐渐展开,春雨的细腻、轻柔与生机勃勃在画布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锻炼,他们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
板块三 谷雨春味制春茶
谷雨时节,三年级劳动教师胡瑞光带领学生开展了一场融合自然观察与传统文化的中草药探究活动。
步骤一:观察百草,记录生长
学生们走进校园百草园,化身为“小小植物学家”,通过测量叶片尺寸、记录颜色变化(如向阳面深紫、背阴面浅绿的渐变特征),观察紫苏的生长规律。他们用图文并茂的观察日志和亲手制作的植物名片,标注紫苏的学名、科属及生长习性,直观感受植物的形态特征。
步骤二:研习本草,解锁药食密码
劳动课堂上,三年级胡瑞光老师带领学生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探究紫苏的药用价值与食用功能。学生们通过交流发现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 老师还重点介绍了其与生姜、红枣、枸杞的相配的温补功效,推荐学生回家尝试制作并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步骤三:劳动创制养生茶
回家后,学生自主拍摄“紫苏养生茶”制作视频,从清洗到搭配生姜、红枣、红糖等材料,再到炒制、冲泡、品尝,完整呈现药茶制作过程。有学生分享:“紫苏姜茶喝下后全身暖和,妈妈说这是驱寒的功效!”部分作品还融入了柠檬、蜂蜜等创新元素,展现了传统配方的现代活力。
合肥市五一小学此次谷雨节气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多元形式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的桥梁。学生在养护百草中感悟自然规律,于诗画创作里提升审美素养,在制茶体验中传承中医药智慧。活动不仅让节气文化扎根学生心田,更以劳动教育赋能成长,培养其观察力、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真正达成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双重育人目标。
撰稿: 陆定邦
初审: 胡瑞光
复审: 周晓华
终审: 谢 晖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