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七分满,三指托盖碗,先闻春茶香,再品天地心。”近日,庐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内茶香氤氲,30名小茶艺师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中国茶道·绿茶盖碗冲泡”劳动实践课程。该课程将非遗技艺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五感沉浸式课堂”设计,让青少年在茶道修习中体悟工匠精神,成为庐阳区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范本。
沉浸式体验:传统茶道与现代教学有机融合
课程采用“观、学、做、悟、创”五步教学法,创新融合多媒体演示、情境模拟与劳动实践。学生们通过“云游”黄山毛峰原产地,观察茶叶从采摘到炒制的全过程;在老师指导下亲手称量茶叶、控制85℃水温,用“三才盖碗”完成温杯、投茶、摇香、冲泡系列工序。
“与传统说教式课堂不同,我们特别设计了‘茶叶密码’互动环节。”课程负责人刘老师介绍道。“学生需通过观察茶叶形态、嗅闻干茶香气,在十二种皖产绿茶中辨识黄山毛峰,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教学设计显著提升了学习效能。”
以茶育人:劳动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课程巧妙嵌入劳动教育多维目标:基础劳动层面,学生需独立完成茶具清洁消毒、茶水比例调配等12项实操任务;生产性劳动环节,通过模拟茶叶品控师角色,掌握茶叶品质鉴别技能。在活动拓展中,有的创作《茶诗三行笺》将诗词与茶席美学结合,有的编排“节气茶舞”用肢体语言演绎采茶场景,更有学生提出发明“茶渣再生纸”手工艺品,赋予传统茶事环保新内涵
“盖碗虽小,却让我们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六年级学生王雨桐捧着亲手冲泡的茶汤感慨。
跨界融合: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
该课程作为活动中心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未来将持续进行多学科深度融合:数学学科融入茶水比例换算,物理学科探究水温对茶多酚释放的影响,美术学科开展茶器纹样设计。下一步,活动中心将尝试联动区茶叶博物馆、现代生态茶园建立实践基地,形成"课堂学习-基地实践-社区服务"育人闭环。
此刻,青花盖碗中舒展的不仅是明前春芽,更绽放着劳动教育的智慧之花。当小茶艺师们将亲手冲泡的“孝亲茶”敬奉师长,中华传统文化中知礼明德、敬天爱人的精神基因,正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土壤中抽枝展叶。
摄影/撰稿:刘 琳
初审:周艺婷
复审:汪 娜
终审:高 菲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