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索新教材教学实践路径,进一步促进合肥市初中信息科技教师专业成长,2025年3月14日,合肥市2025年初中信息科技新课程教学展示培训活动在庐阳区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固镇路校区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由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庐阳区教体局承办,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森林城分校、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固镇路校区、科学出版社承办,由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活动吸引了全市四县一市共12个县区200多名教师及各县区教研员参与,有效促进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与创新火花的碰撞。
活动伊始,庐阳区信息科技名师宋蓓蓓老师担任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分为课例展示和讲座分享两个环节。
活动上半场,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森林城分校的曾文婷老师与合肥市行知中学的彭慧佳老师分别呈现了两节精彩展示课。曾文婷老师带来的《数据预测交通拥堵》选自初中信息科技(安徽省科学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项目四。借助信息科技教学应用平台,课程以"校门口交通拥堵"真实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交通拥堵影响因素。随后针对"历史数据如何影响模型预测"的核心问题,使用Orange平台,指导学生分别探究历史数据的数据量和影响因素对预测准确率的影响。学生基于实验结论,提出校园交通优化方案。整个教学将实验教学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合肥市行知中学的彭慧佳老师呈现《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互联网信息加密》课例,该课选自初中信息科技(安徽省科学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项目三,依托科大讯飞智慧平板课堂环境开展。彭慧佳老师以“如何在招领启事中安全显示电话号码?”为情境导入,引出数据加密主题。课堂通过三个递进式实验展开:(1)加密初体验:学生使用凯撒密码对电话号码进行移位加密;(2)进阶加密挑战:将电话号码替换为身份证特定编码;(3)体验其他加密算法:在平板端体验多种现代加密算法。课程结尾,彭慧佳老师抛出思考:“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是否可能引发数据泄露风险?”引导学生关注技术发展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整节课将情境探究与平板互动有机结合,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下半场,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的蔡蕾老师对曾文婷老师的课程进行点评。蔡蕾老师首先分享了该课题的备课过程:她带领庐阳区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团队,从确定课题、设计教学环节到反复打磨优化课程内容,最终打造出一节可供全市教师借鉴的优秀课例。随后,她以这堂课为例,围绕"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展开深度剖析,以《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为主题,系统分享了"情境创设—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汇报—项目总结—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的实践经验。
合肥市育英中学的汪瑞生老师对彭慧佳老师的展示课进行深度解析,分享了从备课到磨课的过程。接着,以《信息科技实验教学》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重点围绕实验教学的准备、器材、实验环节、实验平台以及当前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建议做了经验分享,同时展示了两个实验教学案例,现场教师提供了系统化实施路径。
针对很多初中信息科技教师遇到的教材难、缺器材、不知道如何实施教学等问题,合肥一六八玫瑰园的喻晨亮老师进行了《初中信息科技学习手册下册解读》专题分享。喻老师从新课标、新教材、新技术三大方面对手册内容进行了剖析。并对七年级和八年级下册内容逐单元分解解读,提炼单元核心内容并给出“研读手册,重构教学”、“巧用平台、优化教学”等教学实施建议。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为教师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
活动最后,合肥市教科院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钰作总结致辞。田主任高度评价本次教学展示活动的组织成效,特别指出两节示范课可供其他老师借鉴学习,用于实际教学。而专家讲座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经验支撑。此次活动形成的成果,将为全市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提供可迁移的实践参照系,助力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
此次合肥市初中信息科技新课程展示活动通过多维度教研联动,为全市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与智慧平板的应用,也生动展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创新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动助力了全市初中信息科技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也为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撰稿:戴熠贤
初审:蔡 蕾
复审:李国凯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