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2025年3月12日,庐阳区信息科技工作室在合肥市四十五中森林城校区举行专题磨课活动。本次活动围绕曾文婷老师执教的《数据预测交通拥堵》一课展开深入研讨,合肥市信息科技教研员田钰主任、庐阳区电教馆副馆长邹磊、庐阳区兼职教研员蔡蕾、合肥市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宋蓓蓓及庐阳区信息科技(智慧课堂管理应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宣国庆等专家参与指导,共同打磨教学细节。
曾老师的课堂以“如何通过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预测交通拥堵”为核心驱动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学校门口的交通拥堵现象,然后通过两个实验验证影响大数据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根据数据分析,提出解决拥堵问题的建议,最终达成学习目标。曾老师设计了“数据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与“影响因素多样性对预测准确性的作用”两项实验,带领学生从“经验预测”与“数据预测”的对比中,理解大数据特征及机器学习的基本逻辑。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操作Orange软件模拟数据训练,结合天气、节假日等变量分析拥堵成因,逐步构建“数据驱动决策”的思维模式。
在评课环节,各位专家、听课老师各抒己见,为这堂课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田钰主任充分肯定了课程设计的创新性,认为项目式学习框架有效融合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与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为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科技素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邹磊副馆长指出,在大数据教学中,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它关乎整个教学案例以及学生后续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养成严谨对待数据来源的好习惯。蔡蕾老师则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建议项目学习要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主动学习,通过巧妙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宋蓓蓓老师提出,要充分利用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教学平台,通过引入更多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知识迁移,改变传统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向师生之间富有活力的动态交互,让知识更好地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宣国庆老师从小组分工与实验细节把控角度出发,分享了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强调合理的小组分工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而细致的实验细节把控则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获取数据、分析结果,进而提升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次磨课活动通过“设计—实践—反思—优化”的闭环研讨,为信息科技教师提供了很好的项目式教学范例,也为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信息科技课堂落地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工作室将持续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计划通过开展更多跨校际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及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师成长路径,为信息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撰稿:宣国庆
初审:蔡 蕾
复审:李国凯
终审:朱晓艳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