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合肥19中八年级自愿参加研学旅行的194名同学在15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古都南京开展一日研学游活动。同学们在雨花台祭奠革命烈士,到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深切缅怀遇难同胞,攀登紫金山拜谒中山陵。一天游学下来,很多同学的最大感受是:“自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真的长大了。”对于因为晕车等原因不宜参加活动的62名同学,学校则安排5名教师在合班教室进行集中学习辅导。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同学们南京之行的第一站是雨花台。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人达10万之多。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碑额似红旗如火炬,碑身正面镌刻邓小平同志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座前立有一尊高5.5米以“宁死不屈”为主题的青铜雕塑,他是众多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象征。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举行了庄严的祭扫仪式。主持人朱艺婷、郑馨悦同学深情开场:“在2015年的春天,我们合肥十九中八年级的同学,带着浓浓的敬意来到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历史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敬爱的烈士啊!您虽然长眠于地下,但我们却将您永远铭记。”
随着国歌和共青团团歌的雄壮奏响,8名同学护卫着鲜红的国旗和团旗来到纪念碑前。团委书记阮宏云宣读了《十九中全体师生悼念革命先烈祭文》,祭文写道:我们以沉痛的心情共同悼念殉难的同胞和先烈,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先烈,了解先烈英雄事迹,聆听革命传统,逝去的人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愿长眠在大地的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烈士墓前思英雄,无限悲痛无限情,全体师生在纪念碑前默哀。伴随着献花曲的深情奏响,4名同学庄重地抬起花篮,缓步走向纪念碑,将花篮摆放到纪念碑前。校长汪晓军神情凝重,整理花篮缎带。八(4)班班长范悦红同学带领全体团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铮铮誓言回响在雨花台的上空。校长汪晓军发表了讲话,他向全体同学阐述了纪念碑雕塑的意义,教育同学们珍惜此次研学旅行的机会,学习更多的实践知识。烈士业绩照千秋,星星火炬指向前,千言万语表决心,革命遗志我继承。在仪式结束后,同学们列队环绕纪念碑一周进行瞻仰。
随后,同学们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纪念馆的建立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历史,记住中华民族曾蒙受的灾难,悼念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展厅从入口向地下延伸,中、英、日三种文字组成幽蓝惨白的荧光灯在黑暗中闪烁:“遇难者300000”。在“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用影视、图片、雕塑、沙盘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当年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展厅中有三面高耸的墙,一面是遇难者名单墙,一面是幸存者照片墙,一面是档案墙,密密麻麻、高不见顶,沉重压抑。馆内“万人坑”遗址,白骨累累,惨不忍睹。“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同学们在纪念馆肃立,默哀,凝重、悲壮的气氛久久萦绕心头。
走出纪念馆,同学们乘车来到紫金山,拜谒中山陵。中山陵由下仰望,浩瀚林海衬映着碧瓦银墙,宛如伟人之浩然正气,与大地同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文着手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苏州、合肥、西安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城市,2013年,国务院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有关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 》在文化版头条位置以“教育在课堂,也在山野间”为题,通过采写“自然成长营”活动开展情况,深入报道了西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的成效与经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并对试点提出了“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要坚持食、宿、学统一的原则”、“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等要求。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合肥19中长期以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能让学生多出去走走,多年以来,学校坚持开展了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办公室副主任瞿其满回忆说:“2001年,为了组织学生参观瑶海公园,一个学生收5元,当时瑶海公园的门票就要5元,学校组织购买团体门票能打折,这样团体票优惠加上车费,只收学生5元,老师还要全程陪同,虽然老师很辛苦,但是看到孩子们在瑶海公园里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师生在一起其乐融融比什么都快乐。”2008年,学校团委带领学生赴大蜀山和合肥海洋馆参观,一名学生30元的费用只够团体门票、车费。时任校长沈家春曾是45中的名校长,她说:“19中的孩子确实不易,和老城区的孩子不一样。学校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出去走一走。”据悉,19中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在费用上一笔明白账,真正为学生着想,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从2008年至2013年,每年春天,该校坚持开展“我与春天有约”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爬大蜀山、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合肥一中、合肥八中,不收取学生的任何费用,车费则由学校开支。2010年,首次组织学生参加庐阳区教育局开展的上海世博夏令营,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此次研学旅行,教育局团委给予19中2名师生优惠补助,学校则把补助全部返还于参加的学生。2011年,组织北京夏令营,学校与旅行社讨价还价,6天时间1500元,实收学生1500元,往返火车票、旅行车费、宾馆住宿费、餐费、景点门票等全部包括在内,最后,负责该次研学旅行的旅行社经理说:“算到最后,这次夏令营别说赚钱了,恐怕要亏本,只当给家乡的学弟学妹们做奉献了。”2014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芜湖方特研学旅行活动,180元的旅行社报价加上芜湖方特内的20元团体票午餐费用,总计200元费用向学生如实收取,带队老师全程陪同管理,没有丝毫额外报酬。在费用问题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真正取信于学生,取信于家长,这也是开展好研学旅行的关键。
研学旅行是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研学旅行之花会开得更艳,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